书写新时代西部工业文旅名城新画卷——“十四五”以来嘉峪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

发布日期:2025-11-04 16:11 浏览次数: 信息来源:嘉峪关日报

时代一步一个脚印向前,历史在接续奋斗中谱写新篇。“十四五”以来的辉煌历程,在中国式现代化嘉峪关的进程中,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。

预计“十四五”期间,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.5%,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.5万元,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超过5.8万元、3.2万元,预计“十四五”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圆满完成;

“十四五”期间,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%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.9%,三次产业比重由1.9:63.6:34.5调整为2:49.8:48.2,经济结构持续优化;

2025年,预计全市接待游客1400万人次,实现旅游花费100亿元,较“十三五”末分别增长2.6倍和2.7倍,“天下第一雄关”金字招牌越擦越亮,打造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迈出坚实步伐;

……

回望“十四五”,多少困难挑战,多少爬坡过坎,嘉峪关在风雨洗礼中成长,在历经考验中壮大。

事非经过不知难。这些成绩,是锚定“两区一城一地”发展定位、紧扣建设西部明星城发展目标中实现,是聚力打造产城融合、地企协作、城乡一体、绿色发展、社会治理、民生幸福“六个典范”中赢得的,是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中取得的。

时光不负奋斗者,岁月眷顾追梦人。站在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汇点,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乘势而上、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嘉峪关建设实践,我们仍需砥砺奋斗、一往无前。

坚持向新而行、转型发展

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

纲举目张,执本末从。

在中国式现代化嘉峪关建设实践的征程中,工业发展的目标指向一以贯之,工业任务的重大部署接续递进,工业深化的改革步伐始终如一。

这一切都源自我们对这座城的爱之深、知之切:嘉峪关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和甘肃省重要的老工业基地,一直以来工业始终是我们的强市之本。

发展基础全方位夯实、城市品质全方位提升、民生福祉全方位改善,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,工业始终肩负着挑大梁、扛大头的千钧重担。

“十四五”时期,工业没有辜负嘉峪关的重托和期待,交出了一份份亮丽的新答卷。

“钢铁及装备制造产业整体水平达到行业先进和西北领先”“在西部率先构建起‘氧化铝—电解铝—铝材—铝制品深加工’全产业链条”“钢铝产业产值突破一千亿元,年均增长18%”“光伏发电并网总装机199万千瓦,较‘十三五’末增长1.7倍,全市能耗累计下降19.7%,超额完成‘十四五’”目标”“嘉峪关高新区有望成功升级为国家高新区”“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由‘十三五’末的42.7%提升到73%、跃居全省第二位”……

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追根溯源,把工业高高擎起,嘉峪关的未来前景注定可期可待。

嘉峪关是怎么做的呢?“十四五”以来,嘉峪关按照“强龙头、补链条、聚集群”的战略指引,坚持把“强科技”行动深度嵌入“强工业”行动,推动传统产业破茧成蝶、新兴产业培育壮大,“老字号”焕发出了“新生机”。

深入实施“四强”行动,累计投资190亿元,实施了108个钢铝产业“三化”改造项目,主导产业聚链成势;坚持“源网荷储”一体化发展,加快培育核技术应用产业,新兴产业势头良好;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,科技创新动能强劲……

变局蕴含机遇,挑战激发斗志。全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,不断推进产业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方向迈进,嘉峪关工业发展的未来必将充满无限可能和机遇。

坚持全域统筹、一体推进

城乡融合发展呈现新面貌

农为邦本,本固邦宁。

城乡融合,关键在农村,关键在农民。中国式现代化嘉峪关实践,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,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。

繁华的城市,需要创新、宜居、美丽、韧性、文明、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做衬底;繁荣的农村,需要让农村人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。

在一代代嘉峪关人的接续奋斗中,嘉峪关的城镇化率达到94.75%,骄人的数字,是嘉峪关现代化的明证,更是嘉峪关城市品质的表征。实践证明,嘉峪关有条件、有能力在全省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新路子。

全域统筹,一体推进。

“十四五”以来,嘉峪关统筹推进城乡产业布局、公共服务、基础设施等协调发展,高品质生态宜居城的品质更加鲜亮。

在城市,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,累计改造老旧小区123个、惠及群众4.28万户,“一刻钟便民生活圈”扩围升级,城市路网及硬件设施加速提档,5G信号覆盖城乡,S06酒嘉绕城高速建成通车,机场新增航线11条,旅客吞吐量跻身西部地区支线机场前三位,城市功能与品质实现双提升。

在农村,作为全省首个全域城市化试点城市,嘉峪关高标准编制规划,加快推进试点村建设,努力推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.35万亩、占耕地总面积的61.7%,培育壮大休闲观光、田园采摘等新业态,打造了辣椒、高原夏菜等产业基地,村均集体经济收入由28.3万元增至84.8万元、增幅近2倍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6.8%,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.99:1优化至1.82:1,乡村全面振兴迈出坚实步伐。

有了好产业、好收入,更要有个舒心宜人的好生态、好环境,这样的城乡融合才更有韵律感、更富生机感。

“十四五”以来,嘉峪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,加大国土空间绿化、矿山地质环境修复、地下水超采治理等工作力度,建成草湖国家湿地公园,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.14%,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,饮用水水源地、地下水水质达标率均为100%,空气优良天数占比持续保持在80%以上,嘉峪关的天更蓝了、水更清了、环境更美了。

坚持尽力而为、量力而行

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

悠悠万事,民生为大。

站在人民立场上考虑问题,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,在发展中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,人民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必将更加充实、更有保障、更可持续。

“十四五”以来,嘉峪关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全面加强普惠性、基础性、兜底性民生工作,全省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扎实推进。

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,“十四五”期间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9.95万人次,城镇新增就业2.81万人,发放稳岗返还资金、技能补贴、创业贷款等3.29亿元,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连续5年被评为全省A级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稳居全省第一位。

坚持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,累计投入5.66亿元新建或改造中小学、幼儿园38所,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9%,义务教育资源配置达标率较“十三五”末提升18个百分点,教育城镇化率在全省率先达到100%,高考本科录取率连续11年保持全省第一。

全力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,累计投入24亿元用于医疗卫生事业,建成市中医医院住院部等重点项目,酒钢医院、市第一人民医院成功晋级三甲医院,每千人拥有床位数9.63张,分别高于全国、全省2.4张、1.4张,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逐年提高,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.3岁。

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,开展“文化进万家”等活动3000余场次,创建全国文明镇(村)7个、文明单位15个。国际铁人三项赛、短片电影周、长城马拉松等品牌节会赛事影响力持续扩大,“雄关大舞台”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常态化开展,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新需求。

坚持和发扬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深化主动创安、主动创稳,深入实施网格提效、物业提标、创稳提级等“八大行动”,培育了“嘉和善治”社区治理品牌,推行“一站式”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,调解率和成功率均超过90%,相关经验获《人民日报》报道,平安嘉峪关成色更足。

走过千山万水,仍需跋山涉水。深入落实全省打造“七地一屏一通道”部署要求,坚定不移向新而行、转型发展,真抓实干、担当作为,加快推进“两区一城一地”建设,嘉峪关一定能书写新时代西部工业文旅名城更加崭新的画卷。